统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依法治理,是“加法”,更是“乘法”。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依法治区和司法行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依法治理格局。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矫正社工、帮教志愿者、政府和村居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法治观察员等不同力量,是法治松江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如何更好地整合和集约多元人力资源,优化“1+1>2”效应,汇聚起法治松江建设合力,既是长期的理论命题,更是当下的实践课题。
带着这个现实性问题和前瞻性思考,连日来,松江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潘琼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和分析第一手资料,寻求短板和瓶颈问题的破解之策。
“打铁还须自身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近年来,区司法局坚持练“内功”、强“内力”,把加强司法行政干部自身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队伍思想教育、培养锻炼、选拔使用、管理激励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常态长效机制。比如,为推进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特别是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坚持畅通双向锻炼渠道,近年来机关科室与司法所之间实行岗位交流60余人次,去年分批组织6期年轻干部学习交流活动,今年以来又组织20余名年轻干部启动“助跑行动计划”。
新时代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以来,司法所被赋予更多职责、更大责任,对标作为街镇法治综合部门的角色定位,司法所在队伍结构、人员配备以及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在强基础、促转型、增效能以及统筹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掣肘因素?连日来,潘琼陆续调研走访中山、九亭、岳阳、石湖荡等街镇,听取司法所工作汇报和问题剖析,也与街镇相关领导交流意见。对当即能够解决的问题,实行“现场办公”处理,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形成方向性意见。截至目前,查摆短板问题7个,提出解决对策意见8条。
“画好基层法治建设同心圆”
“一棵树”,让岳阳街道高乐社区“火”了。
谈起一棵枇杷树的迁移过程,高乐社区居委会书记赵敏勇如数家珍。去年,在赵敏勇等人的努力下,历时3个多月,召开了6次大小协调会和现场会,收集500多户居民的书面意见,困扰居民王阿姨多年、造成小孩花粉过敏的一棵枇杷树,终于成功移栽。在《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调整实施办法》修订过程中,市相关部门多次研究和吸纳赵敏勇就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所提出的意见建议。
除了居委会书记职务,赵敏勇还有着社区“法治带头人”、人民调解员、法治观察员等多种身份。正是集这些多种头衔于一身,让赵敏勇对社区治理有着更为开阔的法治视野。
社区治,群众安,社会稳。近年来,区司法局紧紧扭住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这个“牛鼻子”,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1800余名村居“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160余名村居法律顾问,以及覆盖全区各领域的110余名基层法治观察员、1300余名人民调解员……共同构筑了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坚实力量。
如何更好地协调多方力量,合力画好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破解社会治理难点堵点的“同心圆”,是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法治建设的内在需要。“赵敏勇们”的意见建议,散发着“泥土气息”,更闪烁着改进和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的新点子、新思路……
“虑未来,才能立当下”
“来来来,到G60来;去去去,到G60去”。近年来,松江区以国际眼光和本土优势吸引广大优秀人才,筑梦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的“星辰大海”,加速形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星汉灿烂”的良好局面。
然而,形势发展不断抛出新的问题——面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日新月异的服务需求,我们的法律服务队伍如何看得清、跟得上、扛得起?
近年来,区司法局积极推动建立“百所联百会”机制,成立以律师为主要成员的“律政联商助企”法律服务团,联合开展“百场法治讲座进企业”“法治体检”“律政护航G60”等公益活动,为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注入法治动能。但同时,面对企业高尖端需求的水涨船高,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质量和层次的短板问题也日显端倪。
“目前,全区律师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迫切需要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在调研过程中,上海丰兆律师事务所主任潘峰如是说。兼任上海市律师协会松江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他,对加快推进全区律师行业发展有着自己的个人看法和意见。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地校合作、区域合作联动,构建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平台,在留住人、培养人、激励人上争取更大作为,持续打造高端法律服务人才队伍,需要投入更多思考和行动。
“用口碑检验成效”
从供给转向需求,将群众口碑作为法治服务的“风向标”和“刻度尺”,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这既是法治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也是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着眼于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区司法局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统筹落实一系列“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法治松江建设满意度测评工作,率先启动行政执法公信力指标体系探索和构建,全覆盖建立基层法治观察点、法治观察员网络,全面听取群众对法治建设的真实声音、对法治服务的如实反馈。
在调研过程中,基层的一些实践做法,为丰富法治服务便民措施这个“工具箱”提供了新借鉴新参考。比如,中山街道“一站式综合服务阵地”——中山“幸福里”,融合党群服务、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便民服务为一体,其中“爱法心语屋”作为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阵地,重点聚焦老年人法律服务、妇女权益维护以及婚姻家庭矛盾调解,组织专业律师驻点接待居民来访求助,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温馨、免费的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服务,受到居民欢迎和好评。比如,石湖荡镇打造“企业法律服务驿站”,纳入镇企业服务中心窗口一体化建设,针对辖区内企业在设立、管理、运营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这一系列探索实践,让法治力度融入民生温度,有群众口碑就有发展活力。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走进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如何集约使用多元社会力量深化推进法治建设,带着问题去调研还在继续,既是问需,更是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