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该如何跟群众打好交道、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记者连线两位基层司法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如何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调委会“樊九平调解工作室”主任、桥镇村党支部书记 樊九平
铜川市耀州区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增林
问:人民调解员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年已经是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第26个年头了。这么多年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中,您有什么独特的“法宝”?
樊九平:20多年来,我一直扎根农村,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群众打交道。在我看来,调解矛盾纠纷就是要一颗心摆正、一碗水端平,跟群众打成一片,让群众真正在心里接受你。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调解发生在2018年4月,是桥镇乡玉芽沟村村民刘某和邻居李某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当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我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你多我少”,而是双方平时就积了怨,都想通过宅基地问题“出一口气”。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通过讲“六尺巷”的故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刘某主动将邻墙后退5米,李某主动给刘某帮工,两邻居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就一定要具备“五心”——细心、耐心、用心、爱心、关心。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达到稳定社会、温暖人心的效果。
问:2014年,第一个“樊九平调解工作室”成立。此后数年,甘泉县建成了80多个“樊九平式”调解工作室,并创新推行“樊九平式”调解模式。请您谈谈“樊九平式”调解模式有哪些特点和措施?
樊九平:2014年,在县乡党委的重视支持下,桥镇乡“樊九平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人民调解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在全县创新推行“樊九平式”调解模式,成效显著。
“樊九平式调解”具有上下联动、干群一心的特点,调处过程中民警、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与调解员协同配合,与群众打成一片,说群众的话、解群众的忧、暖群众的心,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樊九平式调解”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通过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从源头上消除了摩擦、化解了纠纷,大大减轻了治安压力、审判压力、执行压力,节约了执法司法资源,实现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问: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您认为应如何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要义?
张增林: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调解工作与平安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相结合,实现了调解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助力调解工作与化解社会重大风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有机统一。新时代传承发扬“枫桥经验”就是要求我们要把预防放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最大限度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最大限度消化不积极的因素,让“矛盾不上交”的经验从乡村扩展到城市,从社会治安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同时,发挥人民调解非对抗性、经济性、及时性等优势,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进一步促进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问:结合自身工作,请您谈谈如何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张增林:应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特别是专职人民调解员作用,以新成立的调解协会为牵引,统筹各调解组织人员,加强队伍管理,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稳基础、固长远的作用。组织开展“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活动,按照“系统化思维、模块化推进、精细化管理”原则,全力打造司法所四大平台建设,发挥司法所在指导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中坚作用。继续做好“源头预防、非诉在前、多元化解、属地分流”的大调解工作经验推广,重点围绕合同纠纷、涉企纠纷,通过人才调配、集中受理、联合调处,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打造成疑难复杂案件调处中心、诉源治理中心、案件登记分流中心,强化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纠纷解决机制衔接,实现“接待、受理、调处全链条解决”。(记者 屈荔鹏)